学院巡礼|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车行天下,智驾引领未来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8-24浏览次数:16

学院概况

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成立于2012年,设有汽车运用工程系、车辆工程系、交通运输系、中心实验室等4个教学系部;现有教职工65人,专任教师54人,在校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多名;建有专业配套实验室21个,总面积约4800㎡。

学院开设汽车服务工程、车辆工程、交通运输、智能车辆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车辆工程专业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机械动力类卓越工程师专业,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

1 学院专业建设情况

一、深化党建引领,赋能三全育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学校“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分型培养、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学院围绕学校高质量发展目标和服务地方发展需求,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学院人才培养实现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党建+新模式,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助推三全育人。全力打造“智车赋能,以汽报国”系列特色品牌,强化抓主线守阵地、重联动促融合,形成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以“三项行动”凝心聚力、“三个平台”聚焦支撑、“三大举措”创新驱动的“三三三”党建工作法,构建“高校+地方+企业”校地社区共建、校企产教融合的校地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高地。

学院党委组织党建共建系列活动

学院持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行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格局,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院教育教学水平工作的根本标准。着力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制定实施《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三全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注重整合协同、强化责任落实,统筹推进“六大育人”体系建设。探索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方法,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科学合理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内容,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文化自信的新工科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3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二、强化四项担当,助推人才培养

1.强化改革担当,助推培养体系创新

学院遵循“育人为本、产业为要、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构建了“需求导向、交叉融合”的汽车与交通类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建了“对接需求、项目牵引、个性培养、职素养成”的人才培养路径,形成了“4-6-6-3”多元协同育人机制。相关成果获评为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4 汽车类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近年来,学院陆续建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2门、江苏省产教融合一流本科课程1门、江苏省在线课程(中国大学MOOC4门、教育部宏志助航线上课程1门;获评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9部。

教育教学成果一览表

类别

成果名称

授予部门

时间

国家一流本科课程

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

教育部

2023

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

汽车车身控制系统

江苏省教育厅

2023

汽车机械系统

江苏省教育厅

2021

产教融合一流本科课程

汽车底盘控制系统

江苏省教育厅

2022

教学成果奖

需求导向、交叉融合、多元协同:汽车产业链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江苏省教育厅

2021

宏志助航线上课程

新能源汽车原理与故障诊断实训技术

教育部

2022

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教研室

江苏省教育厅

2022

高校“青蓝工程”

优秀教学团队

新能源汽车控制与运用工程

江苏省教育厅

2018


5 江苏省在线开放课程

6 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

2.强化发展担当,助推国际合作

深化中德合作办学,提升专业办学国际化水平。学院加强与德国茨维考应用技术大学、德国F+U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等合作办学,聘请德国教师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课堂教学。选派专业学生赴德国学习汽车先进技术,接受工程培训,提升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

7 学院学生赴德国学习

同时,学院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专业教师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工作。先后选派了10余名专业教师赴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知名高校访问学习或参加学术会议,邀请俄罗斯、日本等知名高校专家来学院作学术交流。

8 国外教授来校讲学

3.强化育人担当,助推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以培养学生工程能力、创新能力、国际化视野为目标优化教学团队。实施“专业带头人培养与成长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教学名师工程”,实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及访学,提高专业教师教学、教研及创新实践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境外访学,聘任外籍教师担任兼职教授,提升教学团队国际化水平。

9 师资队伍建设举措

通过多年连续建设,学院目前拥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对象4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7人,江苏省“双创博士”3人。“新能源汽车控制与运用工程教学团队”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汽车类专业核心课程教研室入选江苏省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4.强化质量担当,助推保障机制建设

学院构建了由专业建设质量标准、课程建设质量标准、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等组成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立由专业教师和兼聘教师组成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组,开展教学过程质量全程监测与评价;聚焦学习成效,通过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保障达成毕业要求;设置由专业负责人及全体教师构成的信息反馈与持续改进小组,通过学生评教、学生座谈、用人单位评价及第三方权威机构(如麦可思公司)等全面评价方式,开展在校生学习情况及毕业生工作状况跟踪调查,并将反馈结果及时落实到各教学环节以实现持续改进。

10 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图

专业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有效运行,使专业教师的教学投入显著提升。专业教师按照 “学生中心”和“成果导向”基本原则开展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促进了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大纲、教学过程、课程考核等环节持续优化。教学运行更加高效、教学管理更加规范、教风学风明显好转,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提升,学习效果明显改善。

三、推进多元协同,实现育人目标

1.推进理论实践协同,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目标

学院与华睿新能源、北汽重卡、中汽研、中创新航等领军企业合作,构建集校企联合教学、创新创业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依托新能源汽车集成控制与检测诊断、智能网联及智慧感知三个校企合作方向,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申报创新训练项目,创新创业热情持续攀升。近3年来,本专业90%以上学生参加过各类创新创业项目及竞赛,10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创新项目或大赛奖,授权专利30余件。

11  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及获奖

2.推进校企协同,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目标

学院重视产教融合,深度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构建紧密对接江苏省十大战略新兴产业和十三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与江苏省新能源汽车、智能交通等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实现专业在建设规划、人才培养、资源开发、师资队伍、实训基地、服务平台以及管理机制等各个方面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转型升级。

学院先后与常州华睿新能源汽车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江苏省汽车工程师实践教育中心、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及其集成控制重点建设实验室、新能源汽车产业学院;与东软集团、中汽研共建了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与贝特瑞、中创新航等合作共建了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重点产业学院。

通过持续建设,校企合作先后建成省级产业学院1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校级产业学院2个。此外,与今创集团、常州明都汽车集团、常州星宇车灯、中创新航、中汽研等建立了10余个稳固的生产实习基地。合作共建的实践教学基地、产业学院及实习基地有效保障了每届300余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达成。

2  学院牵头建立的高层次科研与教学平台一览表

平台类别

平台名称

授予部门

时间

科研平台

江苏省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安全与控制工程研究中心

江苏省发改委

2022

江苏省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及其集成控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教育厅

2016

江苏省报废汽车绿色拆解与再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苏省科技厅

2012

江苏省汽车管路总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第二单位)

江苏省科技厅

2014

常州市新能源汽车控制与运用工程重点实验室

常州市科技局

2012

常州市汽车零部件缺陷工程分析与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常州市科技局

2013

教学平台

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重点产业学院

江苏省教育厅

2022

江苏省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重点基地

江苏省教育厅

2023

江苏省汽车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江苏省教育厅

2015

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

校级

2021

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

校级

2007

3.推进第一第二课堂协同,实现学生能力素质目标

学院积极推进“第二课堂”建设,通过顶层设计加强与“第一课堂”融合发展,着重围绕思想引领和学业提升打造协同育人体系。

学院立足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特点,结合学院自身学科特色和人才培养实际,优化完善第二课堂实践课程、记录评价、运行制度、数据管理“四位一体”制度推进机制,建设学生成长助力工程,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作用。学院为贯彻落实学校“党团班一体化”工作思路,探索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可持续性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的“双螺旋”模型,促进班级日常管理与党、团工作相辅相成,共同提升;学院践行“三全育人”培养理念,落实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方案,明晰职责、凝聚人心、形成合力。通过科研育人、实践育人、资助育人、文化育人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通过各方积极努力,学院学生学习兴趣日益浓厚,学业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升学深造意向不断攀升。

12 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文化活动

4.推进全员育人协同,实现就业服务质量目标

学院以就业为中心构建就业育人共同体,建立全员参与的网格化联动机制,纵向搭建“学院党委—系部—班级”三级就业责任链,横向搭建“学业导师—毕设导师—就业导师”的三重就业指导链。构建全过程精准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对毕业生分层分类进行精准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增强就业全过程保障。

深挖企业资源,深耕细作,学院与中质智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湖大科瑞(江苏)检测技术公司订制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成立中质班、湖大科瑞班;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常州腾龙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签署校企合作协议,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有机联动、有效对接。

学院组建汽车企业库,定期举办汽车专场招聘会,开展老师直播带岗活动,受到江苏电视台、现代快报、常州电视台等省市级媒体平台的采访报道;开展企业直通车,为就业困难学生荐岗送岗,受到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国家级媒体平台宣传报道。(供稿单位: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

13 学院开展就业服务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