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8-25浏览次数:46

一、学院概况

马克思主义学院前身为1984年成立的基础部马列主义教研室。1997年初,马列主义教研室单列为社会科学部。2005年,以社会科学部为基础,成立人文学院,社会科学部改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20115月,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再次单列为二级教学单位。20171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更名为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3月,中共常州市委宣传部和江苏理工学院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院承担着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与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任务。

学院现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各1人,有江苏省高校优秀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领航·扬帆”计划培养人选1人,有江苏省先进工作者1人、常州市劳动模范1人,常州市“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成员2人,常州市委、常州市政府法律顾问及常州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1人。

按照所属各门课程的性质与建设要求,学院设有六个教研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同时,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学院还开设了《中华优秀文化鉴赏》《中国哲学原著宣读》《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法庭内外德与法》《国家安全概论》《中西文化比较》等选修课程。

学院目前拥有1个省级教学团队平台(江苏省名师工作室),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法庭内外的德与法》,一门校级产教融一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学校团委、学校法制办合作建设校级教学平台“思政诊所”、“法律诊所”。科研平台方面,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校重点学科,校级科研平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所、基层党建研究中心、财税法学研究中心,省级平台“江苏省立法专业团队”、市级平台“常州市立法专业团队”。

二、党建引领

学院党总支在“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和“明道、信道、传道、弘道”的院训精神引领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党建赋能学院建设,通过资源共享实现共建互补。

学院组织师生先后到常州市新北区江湾、道乡社区及钟楼区花园南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基层党建调研交流,携手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把思政课程与社教融合、社区治理落到实处。组团赴钟楼区南大街街道东头村社区进行党建共建研讨,积极参与当地小区室外活动空间设计,打造校城融合新范式。

学院着力推动师生进社区、进企业,强化与不同党建主体的共建共联。先后与校外十多个街道、社区、村委、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党建共建协议,邀请来自新北区新桥街道锦海社区党支部等单位的多位社区书记为学生介绍社区、社工工作,为社区稳定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学院党建赋能教育教学的成功经验,《光明日报》以“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建引领、持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题,专门进行了报道。

学院党总支与茶山街道富强村党总支举行校地共建签约揭牌仪式

五年来,学院党总支提前谋划、精心部署、主动作为,连续2次入选江苏省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点,获批校十四五重点学科,1个支部获得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称号,党员教师7人先后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

三、本科教学

学院积极调整思政课教学改革思路,认真总结经验,瞄准关键问题,不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持续开展“问题切入、课题深入、专题进入”的“三题三入”教学模式改革。

问题切入:以问题导向切入课堂教学,深挖“嵌入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与价值观困惑、社会焦点热点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厘清其中的内在结合点,提炼突出“问题”,通过讲道理、陈事理、说情理、辩法理,切入课堂教学。

学院举行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三进”工作教学研讨会

课题深入:以课题研究深入社会实践,做好“结合点”。将提炼的突出“问题”通过设立思政专项课题等方式转化为教师深入社会实践即将研究的“课题”。有效解决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供求失衡”“知行脱节”和“评价片面”的难题,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形成示范推广效应。

“艺”“马”当先 添色和美乡村——学院教师参加溧阳庆丰村墙绘公益行

专题进入:以专题调研进入反馈总结,落实“教育点”。将深入社会实践的“课题”以专题调研的方式,紧密结合学生特点,围绕学生关注的热点,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教学效果和质量,充分展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打造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政课。

学院教师开展专题授课

四、质量监控

学院根据学校教学质量监管有关文件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质量保障的组织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接受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涉及到教学中重大问题由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学院办公会集体研究决策;具体业务由学院学术分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研究决定;教学监控由学院教学督导组组织推进。加强了教学质量保障的相关制度建设。学院制定了《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建立了新进教师的培训和管理制度;教研活动管理办法;学院教学督导实施办法等系列制度文件。

学院通过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反馈、教研室教师相互听课评课、学生评教、学生座谈会等随机抽查以及配合各阶段中心工作开展专项督查等多种方式,全程监控教学过程,实现了对教学质量“全面监控、全程监控、全员监控”。

在质量监控的具体方式上:通过开学初、期中、期末常规教学检查、收集教学信息,掌握教学动态,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开学的集中教学检查,主要以教学准备、师生到课率等为重点;期中的集中教学检查,主要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教研室日常教学管理等为重点;期末的集中教学检查,主要以考试归档材料、课程教学进行情况等为检查重点。学院领导、督导、教研室主任及教学秘书通过开展听课活动,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和反馈教学中的问题。参与由教务处、质评处组织的各类专项检查,如对试卷及教学档案资料等实施检查、督导。

在质量监控的内容上,以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状况管理为核心,以教学大纲为依据,通过备课、授课、实践教学、课程考核、听课评价、教学检查、教研活动等环节实现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质量进行监控。要求每一位教师守好自己的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在课堂上坚持正面教育,增强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五、学院特色

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打破囿于书斋的“掉书袋”,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依靠理论灌输的路径依赖,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中真感受、真思考、真改变,从而实现“知情意信行”的良性转化。近年来,学院除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积极组织教授、博士在校内外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校内各二级学院和校外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产教研学融合,践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外,还立足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现状和改革需求,积极开展思政课的“双师双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和发挥“思政诊所”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主渠道作用,以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构建“大思政”的格局,最终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双轮良性驱动。

学院开展的“双师双进”改革,是指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双师”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学生进社会、进社区,市民、劳模、精英进校园、进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创建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用课堂中学到的思想政治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在感受中国变化、讲好中国故事、奉献青春力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效果。

每学期由各教研室做出计划,安排专人负责做好项目选择,至少每学年安排一次“双师双进”活动;学院总体协调开展活动的时间、地点、进度等,做到有计划、有步骤,行之有效的逐步开展。“双师双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切入,也是完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在推进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过程中,“双师双进”不仅仅依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独奏独唱”,还实现了专职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形成“交响乐”“大合唱”的优势,着力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从单一化的“思政课程”向多层面的“课程思政”转化,整体推进、协同合作,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课程思政需要全校各个部门、学院的全员和全过程参与,为此,学院开设了“思政诊所”,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公共服务平台,接待各部门、学院有关课程思政问题的咨询和实施。马克思主义学院与相关部门和学院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加强校内各部门、学院间的联系与合作,聘请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同时,依托“思政诊所”,组织思政课专任教师专题研讨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探索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路径,分派教师赴各部门、学院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辅导培训,主动开展问诊、会诊、巡诊,服务学校各部门和学院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为构建学校“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做出积极的贡献。

此外,学院还与校团委联合设立“思政诊所”工作点,通过“共鸣”“共情”方式,回复在校学生的思想疑惑,解答“真问题”。一是开展网络“问诊”。发挥网络思政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优势,在网络论坛上对学生的提问和留言进行回复,第一时间回复学生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在线交流打动学生、激励学生,鼓励他们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二是开展线下“会诊”。在“思政诊所”工作点,学院思政课教师联合学校团干部将学生的困惑进行梳理和交流研讨,集中“会诊”。选取有代表性的原著,以论说理,发挥思政课老师的阐理引领。推动习近平著作选读篇目在大学生群体中入脑入心。注重对“时势”“时机”的把握,以事析理,拓展学生的载理效力。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在对比中回答学生的疑惑。利用本地红色文化资源,以行见理,增强青年人的悟理明觉。在沉浸式红色实践中,帮助学生认识国情世情,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开展主动“巡诊”。按照不同专题,打造“菜单式”课程内容,依托思政主课堂和第二课堂公共课,对学生精准把脉,开具解疑释惑的“小处方”。

学院与学校法制办公室共同设立“法律诊所”,“法律诊所”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德法教研室,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课程的实践基地,在学校法制办公室的领导下,主要从事以下工作:1.法律咨询。“定期坐诊”,为本校学生提供法律咨询。2.普法宣传。委派德法教研室老师以及邀请校外的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界人士为本校学生开展法治培训讲座。3.纠纷调解。对来咨询的同学之间发生的简单民事纠纷,在分清法律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调解。4.网络问诊。在校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方式实现在线向法律专家进行咨询。

六、学院成效

学院获批省教育厅“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点”“江苏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示范项目建设”。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省部级项目10项、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并在权威期刊、CS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获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奖,以及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20余项,获校教改课题立项20余项,获江苏省首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选拔赛二等奖2项,省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比赛二等奖2项。2023年,江苏理工学院与常州三杰纪念馆联合申报的“红色1+N”实境思政课入选国家文物局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名单(现场教学类)。这是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与推动新时代革命文物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学院思政课教学走深走实的创新探索。

初心薪火传,使命永在肩。学院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更新发展理念,引导青年大学生勤思善学,坚定“真信仰”;立志成才,叩解“真答案”;赋能创新,练就“真本领”;俭以养德,锤炼“真品格”,在激扬青春、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供稿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