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合署)现有教职工68名,包括教授9名、副教授21名和博士32名。学院拥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领军人才2名,以及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学院设有小学教育系、心理学系、学前教育系及艺术教育中心(挂靠)等多个教学科研机构,并设立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目前,学院有江苏省重点建设一级学科(教育学)和校重点学科(应用心理学),开设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4个本科专业。其中,小学教育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和市厅级项目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100余人,逐步形成“三全”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连续5年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学院荣获多项荣誉,包括“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等。
二、“党建+”思政工作体系与三全育人建设
(一)“党建+”思政工作体系
为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学院积极构建“党建+”思政工作体系,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通过一系列措施和活动,实现党建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1.坚持党建主体责任,落实“一岗双责”
学院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格执行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通过“第一议题”、支部书记会议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及时传达部署并认真贯彻落实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提升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年召开党委会议15次,党政联席会议13次。
2.推进“党建+校城融合”引领工程
学院开展“党建+U-G-S教师教育共同体”项目,与常州多所小学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成立市家庭教育研究院,产出高质量家庭教育成果。心理学专业教师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服务团队”获批省第七批科技传播专家服务团。组织心理学系学生前往常州市德安医院,结合课程见习活动,实现立德树人和校社协同,共促学生成长。开展党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以老年人心理健康为核心,进行志愿服务,增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组织支部党员和心理学专业学生在社区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志愿服务,践行雷锋精神。学院教师深度参与U-G-S合作项目,履职未成年人成长指导志愿服务工作,投身家庭教育创新发展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3.重视师德师风建设
学院通过正反典型案例教育,全年未发生违反师德师风事件,组织全体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师德师风专题和庆祝教师节活动。通过构建“党建+”思政工作体系,学院在思想政治工作、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发挥了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三全育人建设
为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将采取以下综合措施,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格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思想政治与道德品质监督。
1.健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
学院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要求,着力构建健全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建强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将师德师风纳入教师评聘和考核过程中,实行师风师德“一票否决”制,确保教职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全方位育人工作,扩大名师引领效应。依托常州市名人音乐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院、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等平台,协同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共同致力于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工作。
学院以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为引领,构建综合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学生学风建设、专业能力提升、职业生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资助育人等体系,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有机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通过江苏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推动学生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深入融合。培育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深挖“常州三杰”特色育人资源,持续擦亮“乐之秋白”等思政工作品牌,引导学生投身国家基础教育事业,护卫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升教育质量
学院以专业课程组建设为抓手,将课程思政理念深入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具体措施包括:结合各专业的教育教学实际,明确课程思政的融入逻辑、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以及相应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支持教师综合运用典型师德案例教学、现场聆听职教名师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教育。鼓励教师在“互联网+”教学思维下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与模式,突破传统课堂限制,拓宽课程思政效应的边界。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获批江苏省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学校教育发展》获批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并由课程负责人开展了校级课程思政公开课。
三、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情况
本科教学建设涵盖多个方面,以下是学院本科教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
1.满足全面发展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围绕学校办学定位,注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小学教育专业明确了毕业五年后的发展预期,规定了在学科素养、教学能力、沟通合作等方面的毕业要求,既强调学生掌握作为小学教师必备的知识技能基础,又强调学生终生发展的素养基础。学前教育专业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接国家专业标准,培养有情怀、能保教、会育人、重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心理学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拓展校企合作,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展示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揭榜挂帅”专项赛国家级二等奖。美育教学渗透到各学科,推动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
2.严格遵循国家标准,以产出导向为核心
学院培养方案严格遵循国家教育部门的专业标准,以产出导向为核心。小学教育专业根据《小学教育专业标准》等国家标准,确保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学科课程符合规定学分比例,强化劳动教育和公共艺术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结合最新的师范教育精神和标准,通过专任教师集体智慧,不断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应用心理学专业采用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和修订,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强化实践教学,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学院培养方案中强化了实践教学的地位,构建了多层次、多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包括课程实验、技能实训、专业见习、专业研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确保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获得实践经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2篇,获得省级学术年会本科生组优秀论文奖。实施“四证书”毕业制度,支持学生考取各类专业性证书,引导学生参加竞赛。学前教育专业逐年增多保教实践时间,确保实践教学时间超过20周。有机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见习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二)专业建设情况
1.实施专业建设责任制,成立校内外专家指导委员会
学院实施专业建设责任制,明确专业负责人的职责,成立校内外专家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专业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教育学、应用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均有校内外专家担任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会议,对专业建设进行评估和指导。
2.推进专业认证(定)工作
学院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小学教育专业和应用心理学专业通过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认定,小学教育专业通过国家教师教育专业认证。
(三)课程建设情况
1.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学院注重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编写高质量教材。近年来,学院教师主编教材10余部,参编教材20余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小学课程与教学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课程《职业教育心理学》和《学校教育发展》分别获批江苏省和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四、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构建了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每学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2.教学督导与评价
学院设有教学督导组,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评估。教学督导组成员定期听课、评课,反馈教学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活动,收集学生对教学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改进
1.教学质量监控
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包括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检查等。每学期组织教学质量检查,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课程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效果等。每学期末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2.教学质量改进
学院重视教学质量改进工作,针对教学质量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并逐步实施。包括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等。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五、学生发展与就业情况
(一)学生发展
1.学生学业发展
学院注重学生学业发展,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学院每年评选优秀学生和优秀毕业生,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学生在各类学术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展示了良好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
2.学生素质发展
学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每年组织多场文艺演出、体育比赛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学生就业
1.就业指导与服务
学院设有就业指导中心,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指导与服务。包括就业政策宣传、就业信息发布、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咨询等。每年举办多场招聘会,邀请企业、用人单位到校招聘,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2.就业质量与成效
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连续5年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毕业生在教育行业、心理咨询、社会服务等领域就业,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多名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展示了良好的学术潜力。
六、教师队伍建设
(一)师资结构与素质
1.师资结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68名,包括教授9名、副教授2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2名。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科研力量强。教师队伍中,有江苏省高校教学名师2名,江苏省“333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领军人才2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名、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名。
2.师资素质
学院教师队伍素质高,教学科研能力强。教师承担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4项、市厅级项目9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多名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优秀教师称号等荣誉。
(二)教师培训与发展
1.教师培训
学院重视师资培训,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包括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班、邀请专家来校讲学等。每年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培训,提升教学水平。
2.师资发展
学院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支持教师申报各级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学院为青年教师提供发展机会,通过导师制、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七、质量保障与改进
(一)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学院建立了健全的质量保障体系,包括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督导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每学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学院通过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学检查等多种方式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评价。每学期组织教学质量检查,重点检查教学计划的落实、课程教学进度、课堂教学效果等。每学期末进行教学质量评估,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
(二)质量改进措施
1.持续改进教学质量
学院重视教学质量改进工作,针对教学质量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制定具体的改进措施,并逐步实施。包括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培训等。通过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2.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学院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包括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等。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八、办学特色与亮点
(一)课程思政与创新模式引领教学前沿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政理念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鼓励教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与模式,提升课程思政的边界和效应。
构建全面的素养模型,涵盖广博性知识、跨学科知识和专长发展。小学教育专业创新“1+N”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心理学专业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重视产出导向,提升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
(二)通过U-G-S项目构建丰富的课程资源库和教学项目案例库
学院积极响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U-G-S项目加强学生与行业的联系,以实践为基础丰富课程资源库和教学项目案例库。小学教育专业长期聘请经验丰富的小学教师作为兼职教师,与小学共建共享实践课程资源和真实项目案例。应用心理学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建立课程资源库和真实项目案例库,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机会。
(三)严格监督与多元考核提升教学质量
我院通过建立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视导委员会等质量保障机构,制定相应的制度文件,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监督和管理。配备具有服务意识和责任心强的教授、副教授作为教学视导专家,提高教学质量保障水平。严格执行考试纪律,建立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过程,提升毕业生的学业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供稿单位: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