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材料工程学院:厚德博学 德技双馨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8-23浏览次数:20

一、学院简介

材料工程学院成立于2009年12月,现设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增材制造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于2019年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2020年通过工程教育认证,2023年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特色品牌专业。2024年,“材料科学”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学院立足江苏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求,重点服务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坚持走产教融合之路,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是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二、“党建+”思政工作体系与三全育人建设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行业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一元三导八要素,党建引领促发展”的总体思路,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聚焦内涵强特色、聚焦质量提水平。学院将支部建设与专业建设同向同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持续凝练特色,做强内涵,推动学科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序号

荣誉称号

奖项类别

1

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

省级

2

标杆院系培育单位

校级

3

先进基层党组织

校级

4

党员教育全媒体作品创作大赛二等奖

市级

5

优质支部

校级

6

“样板支部”培育单位

校级

7

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校级

8

最佳党日活动

校级


党建与育人成效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贯彻OBE教育理念和“五心”工程助推“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工作理念,推进五育深度融合。坚持德育为先、知行合一、健康为基、以美育人、劳动育人,指导立德树人工作实践。以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为目标,依托学科专业优势资源,以多维平台为核心,以技能培养为驱动,构建实践创新育人体系,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从“德育+技能”入手,着力培养德技双全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全方位、全过程、全师资人才培养体系

三、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情况

学院持续强化课程建设新理念,推动课程改革创新,获国家一流课程1项、省一流课程2项、获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3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0余篇。获批省产教融合型特色品牌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共建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建设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创新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基地。

省级一流课程和教改项目

省级一流课程和教改项目

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

持续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强化资源聚集,获批江苏省“材料表界面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江苏省“先进材料设计与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性能材料绿色成形技术与装备”重点建设实验室以及常州市“金属材料表界面调控”重点实验室、常州市“轨道交通轻量化”产学研合作创新联盟等高水平学科平台13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重大横向项目(100万元以上)14项。累计科研经费达4872.32万元。获得4项省级科研成果,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3件(实用新型专利11件),发表SCI、EI检索论文148篇,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31项。

科研平台

坚持广视角引才、多元化育才,不断为“人才池”注入活水。学院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85%,硕士研究生导师占比72%,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55%,双师型教师占比90%,教师境外研修、读博5人,博士后研修2人。特聘加拿大外籍院士1人、江苏省产业教授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3人、省“双创博士”6人、省科技副总6人。校级教学名师1人、校级教学名师培养对象2人,校级中吴人才3人。其中特聘外籍教授阿里达院士获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江苏省“外专百人”荣誉称号,材料表界面结构与功能研究团队获批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欧军飞等3位教师入选2023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教学团队、优秀教材及教师获奖

四、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机制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根、创新为先”的质量文化,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理念,建立“策划-运行-检查-改进”的质量保障管理制度,落实“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保方针,以自觉为前提、自省为途径、自律为准绳、自查来评价、自纠来改进,不断强化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意识,将质量标准落实到教学全过程,推动教学育人的高质量发展。

建立了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营造“五自”方针,强化过程考核,完善持续改进机制,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面评价,构建教学质量保障的闭环系统,做到教学质量把关、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效果检查、教学意见反馈等工作同步施行,注重形成性评价,全面落实结果分析和问题改进,推进课程教学、课程体系、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质量文化与质量保障体系

五、办学特色与亮点

“新工科”建设为引领,贯彻“一师四能”(即具备设计、制造、分析和创新能力的现场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师四能”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优化专业结构。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赋予专业新的内容。加快推进传统专业迭代升级,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深度融合交叉,形成专业新的优势或特色,推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把企业搬进校园、把校园搬进企业”的理念,推动专业实践、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等有机结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实训平台。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联合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指导实验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等;以项目驱动定制班为抓手,促进交叉融合,推进培养模式创新。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产品开发为抓手,按“产品+设备+实践+项目”的途径,对“分析-设计-制造-创新能力”进行项目化培训,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形成了“产教融合,实践育人”的办学特色。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合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按照认知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三个层次开展梯度式实践教学,以满足本科低、中、高年级实践教学全过程。深入开展教师实践锻炼,选派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或培训学习,持续强化教师的教育实践经历、工程背景和行业实践能力。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教师发展策略,积极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充分利用江苏省“材料表界面工程”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江苏省“先进材料设计与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性能材料绿色成形技术与装备”重点建设实验室等学科平台,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供稿单位:材料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