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巡礼|体育学院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4-08-22浏览次数:28

一、学院简介

学校于2003年6月成立体育部,2023年9月体育学院更名为体育学院。2023年开设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当年开始招生。

体育学院下设社会体育专业教研室、公共体育第一教研室、第二教研室、第三教研室、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中心、体育场馆管理中心。学院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凝练出“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体育工作思路,逐步形成“一体、两翼、五位驱动”——“一体”即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两翼”即体育课程和运动竞赛,“五位驱动”党建引领驱动、科学研究驱动、创新创业驱动、社团活动驱动和社会实践驱动的育人体系。近年来,我校被评为“全国百佳社团”、 “江苏省大学生舞龙舞狮培训基地”,“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优秀赛区”、“全国U19优胜者杯优秀赛区”、“常州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党建引领

  1.加强党组织建设。体育学院下设两个基层党组织,共31位党员。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建引领示范作用,将党建引领融入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大局中去定位和谋划,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一体推进。认真贯彻落实党政共同负责制,规范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落实“一岗双责”。

2.笃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工作理念,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以提升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确保学校“立德树人”、“为党育人”总体目标的实现。

实施基层党建“书记项目”,融合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党支部高质量建设。依托师资优势资源助力地方体育发展,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积极开展社会体育服务,近几年承担了安徽省、江苏省以及河南省的中高职体育教师国家级培训项目。特色党建工作多次被今日头条、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中国江苏网、江苏教育新闻网、常州晚报、常州网等媒体宣传报道,第一支部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二党支部被列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三、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

体育学院根据学校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教学相关文件,规范和完善学院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制度,构建以“学院-教研室-授课教师”三级责任体系,涵盖决策管理系统、教学执行系统、质量监控系统、教学保障系统。学院成立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小组和教学视导组,专业教研室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导学”关系,指定教学信息员反馈各项教学活动和管理意见,完善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落实教师教学试讲制度,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考核和研究活动,将质量监控与管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四、教育教学过程

1.师资队伍。体育学院现有教职工42名,其中专职体育教师36名,其中教授3名(含特聘教授1人),副教授19名,博士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1.1%,取得硕士学位的教师人数33名,占教师总人数91.6%,双师型占比达到总人数70%以上,专任教师中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人,国际级、国家级裁判3人,国家一级裁判16人,常州市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苏南地区优秀体育教师、校优秀教师等20余人。

2.课程资源。体育学院注重课程资源建设。出版《大学体育教程》和《体育健身原理与方法》两本教材,《篮球》和《武术基础和太极拳》两门课程被评为江苏省一流线上课程,啦啦操获批校级金课建设,篮球、羽毛球、健美操和民族健身操四门课程获批校级思政示范课程建设立项,新增飞盘、气排球2门课程,共开设了25门体育选项课程,且都建立了在线网络课堂。

3.运动竞赛。近年来,体育学院构建了体育专业和公体教学为主体,校园竞赛体系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为支撑,形成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多个运动项目齐发展的教学训练特色。其中,舞龙舞凤、毽球获得全国比赛冠军2项、省级比赛冠军多项;舞凤获得全国民运会表演二等奖;民族健身操、珍珠球、毽球、板鞋竞速、押加等少数民族项目多次获得省级比赛一、二等奖。定向运动、瑜伽、健美操、篮球、排球等运动项目多次荣获国家及省级比赛殊荣。

4.社团活动。体育学院坚持运动训练竞赛赋能学生体育精神和社会能力培养,将思政融入体育教学、群体活动、竞赛训练过程中,让每一位学生享受体育、锤炼意志、提升技能,构筑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体育育人体系,形成我校“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文化氛围,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持续推动力。学校体育文化节系列联赛,掀起健康学习、生活的新风尚,坚持服务广大学生,引导学生走出宿舍,奔向青春运动场,聚青春之火,燃时代之光,丰富校园生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5.科学研究。体育学院注重打造科研交流平台,持续推进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体育学院聘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王家宏教授为客座教授,邀请苏州大学、南京体育学院、扬州大学的专家学者做学术讲座和专题辅导。多种形式的科研活动不仅为体育学院的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实践经验,更为推动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近年来,体育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市厅级项目十多项;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高层次论文多篇,其中CSSCI8篇,人大复印全文转载2篇,被SCI、EI收录8篇;正式出版学术专著4部,教材2部。体育学院教研、科研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创新创业。体育学院出于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触发点,积极鼓励教师从专业学生和运动队队员组建创业团队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019-2024年间,体育学院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级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参加人数为20人次,荣获校级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三等奖1次,范围涉及体育赛事创新推广、体育技能公益培训、中医养生赋能居民健康、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开发等领域。

7.社会实践。体育学院以专业特色服务社会,激发学生内生动力。现有常州市少数民族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全国百佳社会体育组织—常州市舞龙舞狮协会,常州市广场舞协会等社会体育组织。并与常州市和南京市11家体育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意向,为学生社会实践奠定坚实基础。体育专业学生参与江苏省青少年网球比赛、常州全域马拉松、常州重大文体旅活动和社会体育赛事10余次。

五、学生工作

“立德树人”重引领,“三全管理”伴成长。体育学院党总支领导带头垂范,把政治引领、思想引领、价值引领放在人才培养突出地位。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院充分发挥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行政人员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的人才培养格局,做到贴心、暖心、上心的爱心教育管理陪伴学生成长。(供稿单位:体育学院)